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

▎数の手振り 中文與日文的數字手勢▎

受到中文漢字的影響,日文數字在書寫上與中文幾乎沒有差異,這點對於觀光客來說可是相當便利的,在購物詢價或時間訊問上,靠著書寫就能夠解決溝通上的問題。 不過相較於書寫,相信用手勢表達數字應該是更有效率的,但有趣的是,台灣人慣用的數字手勢跟日本人的版本可是有相當的差異。 在數字手勢的表現時,雖然在一到五這些數字上台日沒有太大的差別,不過從6到9則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。手很巧的台灣人是用單手來示意(如圖上排所示),心思縝密的日本人則用雙手來完成6以後的數字呈現。 雖然只是幾個數字手勢的小差異,不過如果學起來,或許會對日本旅遊在購物時,會有意外的小幫助。

▎台灣 外食國度 ▎

對於外國人來說,外食是一種既普遍又特殊的台灣經驗,即便至深夜,居家附近仍燃有飯店麵鋪的未眠燈火,食物的香氣繚繞,一步出門就是就食的可能。 K曾對我說,台灣吃飯便捷,讓在日本原本習於做菜的他,退化成依賴便當小吃的外食族。外食是外來者對台灣的記憶,也是依戀。 而對我來說,滷味麵攤鹹酥雞臭豆腐等外食的盛行,多少有點讓人哀傷的原由,一是這來自於住商不分離的社區結構;二則是來自於長工時的工作環境,使得大多數的上班族無法返家就食,最後僅能依靠便利的外食完成一日的所需。 K說:「台灣真的很方便」;而我有時候會很想告訴他:「我常常希望台灣不要這麼方便」。 圖:蕭家牛雜湯/民生社區

【 油蔥粿 】

米汁で作った食べ物で、人気な朝食。もちもちな食感と米の甘味が特徴。濃醤油をかけて食べたら、美味しさは倍増になる。台湾の朝食文化を体験したい方にはお薦め。 某些吃食的瞬間往往會提醒我關於自己的身世,在開始異地而居以後。 比如我很討厭淡薄死鹹的稀醬油,對長期在雲林居處的人來說,醬體濃厚並有鹽味甘味交錯層次的厚醬油,才是醬油味道的理想型。 又比如說是油蔥粿。 油蔥粿的粿體由米漿所製成,因此它的彈性與甜氣都得仰賴米漿的品質,是而米的良窳決定了油蔥粿好吃的程度,是它的靈魂。而更好吃的油蔥粿還需要很香的油蔥與醇厚的甘醬油,才能抵達最好味道的平衡點。 在離開那個以米聞名的老家以後,我鮮少遭遇與記憶相仿的油蔥粿,因此每次返家,我習慣去舊市集老街坊吃上一遭,每一口都讓我理解到食物均是風土的構成,一旦離開那個地域經緯,它便會崩解式地質變。 同時也才體悟,每一回吃食都是一種記憶的反覆,或一種自我的書寫。它提醒我自何而來,為何我是為我。